新华网南京2月4日专电 (记者 郭奔胜、王恒志) 春节已至,家住徐州市的吴女士却有点怅然若失,因为她的宝贝女儿今年没有回来。虽然除夕夜里利用网络进行了视频聊天,但吴女士明显不满意:“过年不能团聚,就在网上看两眼,这叫什么事儿啊!”
近两年,互联网正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很多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然而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当网络继续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角色的时候,一些人却感慨:“都说网络时代把人的距离拉近了,可这明明能回家的不回家,回了家的也跟没回家差不多。大过年的,怎么就不能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呢?”
留守族:网络是最好的寄托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而“回家”和“团聚”也正是这个节日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不过,每当春节来临之际,总有一些人因工作而无法回家团聚,与以往电话拜年所不同的是,如今网络成了这些“留守一族”的“最佳”选择。
刚刚参加工作的郭嵩说,过年单位需要几位员工值班,他虽然家在外地,但想想自己刚参加工作,所以主动报名留下值班。虽然不能回家,但平日里喜欢逛“坛子”(网络论坛)的他并不觉得孤单,因为在自己常去的论坛里同样有很多人坚守在网络的另一端,“虽说独在异乡为异客,但面对电脑,和那些虽不曾谋面的好朋友们聊聊天、灌灌水(灌水指在网络论坛发帖),心中自有一种暖意。”
记者在各大论坛上发现,除夕夜里随处可见“留守族”们留下的帖子,一篇篇帖子字数不多,但字里行间总有着几分无奈,也带着几分温情。一位名叫“温柔”的网友留下的帖子也许更能代表“留守族”们的心情:“希望今年回不了家的朋友们明年都能回家,希望所有朋友都能有更多的时间和亲人在一起。”
家长:网络过年冲淡“年味”
女儿今年春节没有回家,这让吴女士很是失落。她说,女儿大学毕业以后在外地工作,一年回来不了几次,可偏偏这春节不能回来,眼看着邻居家团团圆圆,吴女士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不过,在网络那端的女儿似乎没什么遗憾,网络给她带来的快乐明显要超过父母对她的担忧。
还有一些人,面对“团圆”却体会不到团圆的感觉,这更加让他们感到忧虑。王先生就有些无奈地对记者说,他儿子自从回家以后,除了出去玩,几乎都泡在网络上,一天也和他们老夫妇俩说不上几句话。“这个节过的还不如不过呢!”王先生说。
现在生活好了,城市里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率相当高,很多年轻人春节期间在家什么也不干,就是一头扎在网络上,和平日里结交的网友们密切接触。而各大网站、社区、论坛以及网络游戏运营商也都在春节期间准备了各式各样的“春节大餐”,网友们除了可以和朋友们联络,还可以放鞭炮、贴春联、吃饺子、参加各种虚拟活动,甚至可以收送红包、让自己的虚拟角色穿唐装、让自己的虚拟小家焕然一新等等。
记者发现,在除夕之夜,依然有众多年轻网民沉迷于网络,网络上“人气”颇高,而所涉及的话题也远远不限于春节,乍一看去和平日里还真的差别不大。而在一些流行的网络游戏中,虽然在线人数比平时少一些,但仍有相当数量的玩家在其中奋力“拼杀”。
一位名叫“小三”的网友告诉记者,上网习惯了,一天不上就觉得手痒,虽然也知道春节和家人团聚为主,但和父母没什么共同语言,对电视节目也兴趣不大,最后还是忍不住“上线”来看看,结果“志同道合”的网友还真不少,大家聊聊天觉得十分惬意。
一些家长担忧地说,真实生活中的年味淡了,但“网络年味”却越来越浓,网络正在改变中国人的年俗。
专家:亲情不该“虚拟”
年轻人上网忙,长辈们心忧伤。王先生提起今年过年就直叹气,已经年过半百的他疑惑地说:“我也听过很多关于网络的争论,但总觉得社会在进步,这网络肯定也是积极因素更多,可它怎么就让这年过的不像个年了呢?这样下去我真要考虑限制这孩子上网了。”
而另一位孙先生却已经把这变成了现实,因为女儿放假以后总泡在网上,他一气之下把家里的宽带停了,同时还严令女儿不准去网吧。不过这样一来,这个年同样过的很不舒坦,因为执拗的女儿认为上网根本没有错,所以过年变成了冷战,孙先生说到网络依然恨恨不已!
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朱力说,网络和其他媒介一样,不过是一种更为方便和快捷的工具,譬如实在不能回家的,就可以通过视频聊天等手段和家人实现零距离接触,这是其积极的一面。而现在过年年味本来就不够足,除了亲情以外可以吸引人的东西也正在逐渐减少,网络得到部分年轻人追捧,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而且是以亲情和团圆为联系纽带的,如果在这样的节日里,年轻人尚且不能让长辈感到团圆和家庭的温暖,那就说不过去了。从这种角度来说,现在很多人的忧虑是很有道理的,传统习俗少了,年味少了都还可以忍受,但如果连情感也淡了,却是不可以接受的。
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李耿巍说,通过网络给朋友拜年也是自己每年的“必修课”,不过也仅限于拜年而已,这和打电话、发短信一样,占用不了多少时间,是在新年向亲朋好友表达问候的一种方式。“过年了,更多的时间自然要留给家人。网络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绝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能完全改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