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新闻

个性化定制浏览 展现信息整合优势突破局限

2006-06-14 15:03:05作者: 赵明

  本报记者 赵明

  Google似乎进入了多事之“夏”。

  先是最近网民登陆Google或打开Gmail发生困难,此后,有消息称,Google合伙创始人布林对外宣称,Google有可能退出中国,再接着,又传出Google中国(谷歌)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联合总裁李开复将离职的消息。

  离职?

  有关“李开复离职”的传言,最近在多家网站流传,这篇“惊!Google中国内部消息:李开复即将离职”的帖子,给出了李开复离职的理由:

  1、这次Google创始人质疑Google中国策略,可能退出中国,出来消息后出来释疑的居然是周韶宁。而长期作为Google中国第一新闻发言人的李开复,却只字未有。

  2、李开复在Google中国,仅仅是个人品牌,有一群追随的学生,对 Google主营的搜索业务很少过问。甚至对搜索了解甚少。难怪Google中国市场总监私下会说,李开复,只“做最好的自己”(李开复最近新书名为《做最好的自己》)。话语之外,有很深的含义。

  3、这个朋友问我,你觉得李开复来Google中国8个月了。究竟是现在的Google中国好,还是8个月前的Google好呢?

  4、Google创始人不管有没有正式说Google要退出中国。但现在的Google中国的情况,肯定不是Google创始人们想要的。

  而这条信息的来源,是“一个Google中国内部的朋友”透露的消息,“开复估计要走了。等着看新闻吧”。

  此后,对就此询问的记者,Google方面出面辟谣,Google中国新闻发言人表示“这不可能”。

  但是,这则消息还是引起业内的高度关注。有业内人士认为,李开复在进入Google中国后,业绩方面确实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所以,此一消息并非完全空穴来风。从目前Google的整个态势来讲,李正面临着严峻考验。

  退出?

  针对Google可能退出中国的传言,中国外交部日前表示,中国欢迎国际互联网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但前提是必须要尊重和遵守中国的法律。

  “Google将退出中国”的消息源自海外的报道,据据美联社报道,Google创始人赛吉-布林日前承认,的确在中国实行了特殊策略。今年年初,Google在中国创建了Google.cn域名,并针对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实施了特殊策略。众所周知,Google的格言是“不作恶!”因此,Google在中国市场也同时提供Google.com服务。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布林表示,在决定改变策略之前,Google还会继续完善当前的特殊策略。如果实在无法找到一个平衡点,那么Google将另作打算。

  这被媒体解读为“Google可能退出中国”。

  Google是否有可能退出中国,业内许多专家认为,绝无可能。因为中国的市场太大,Google没有理由放弃这一市场。

  更重要的是,布林是否说过退出?没有。那么,有Google.cn与Google.com 并存就违反了“不做恶”?

  “或许与‘借牌风波’有关”,一位IT界知名人士分析说,“这句话后面是有背景的。”最近Google.com以及Gmail出现服务问题,也是有原因的。

  借牌?

  今年1月,Google推出Google.cn,但在使用不到一个月即遭到信息产业部的调查,原因是Google.cn使用了与“赶集网”相同的ICP牌照,涉嫌违规。

  按照中国法律,任何网站要从事互联网内容服务,必须申请ICP牌照,任何外资企业、国外企业都不得在中国境内经营互联网内容服务。

  Google借用ICP牌照的做法遭到普遍质疑而成为“借牌事件”。

  此一事件至今悬而未决。这是因为,Google既然想进入中国,做一个合法的网站是有关方面愿意看到的,而要给其合法的身份,便要承认他们为争取这一合法身份而做的非法获取“牌照”的合法性。这是一个两难话题。

  同时,当Google获得Google.cn后,有关方面并不一定希望看到,在中国可以有两种不同的Google同时出现——Google.cn、Google.com。既然已经有Google.cn的存在,那么,Google.com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或许就是Google.com最近经常“出现问题”的原因。

  而另一方面,在国外,Google.cn的出现遭到普遍质疑。在中国,Google.cn与Google.com的同时出现,实际上表现了Google的两种价值标准,有违最基本的商业准则。

  在上月举行的Google股东大会上,就有人提出这样的质疑,而布林在会上回答质疑时表示:“我并不确定它将走向何方,现实中存在着太多复杂的政治和技术因素。”

  事实上,进入中国的搜索引擎,均接受了中国政府的相关法律,但与这些Google在中国的竞争对手不一样的是, Google.cn在搜索结果中明确地告诉用户,“据当地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在国际上,Google.cn的“双面”做法并不能得到理解。

  布林坦承,尽管Google一直致力于增加透明度,但同其他搜索引擎相比,Google承受了更多的国际批评。从这个意义上讲,Google有些“里外不是人”。

  有关人士分析说,布林这一说法,将矛头指向中国政府,在给中国政府施压的同时,也给自己在国际上减压。这是Google转化危机的公关之作。

  危机?

  李开复当前面临着最为严峻的现实。

  Google看中李开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中李的“GR”能力,即政府公关、协调能力。但从目前所发生的一切来看,Google总部似乎并不满意。

  更重要的是,Google推出Google.cn是否合适,已经受到Google核心层的质疑。

  显而易见,Google总部与Google中国在Google.cn上存在明显分歧。

  其实,在“谷歌”问世时,这方面即已明显体现出来。

  4月12日,Google公司公布中文名“谷歌”。

  赛迪顾问一位专家表示,谷歌的公布时间是4月12日下午2时许。但是,直至第二天,Google的网页搜索上,一条有关Google“谷歌”的相关信息也没有。

  更为吊诡的是,有网友指出,“用Google搜‘谷歌’有意外发现。排名第一的居然是‘恶人谷’,前五就是没有Google的影子,也算一大怪事。”

  这引起人们极大的猜测。

  这一情况一直维持到4月17日早晨,在Google网页上搜索“谷歌”,才一下子涌出了“Google谷歌”的信息。这也就是说,Google在自己的网页上,将竭力推出的公布“谷歌”的信息屏蔽了4天半。

  这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网上有评论说,任何广告也比不上在自己的网站上链接此一信息效果好,但Google一边花巨资在许多平面媒体做广告,一边又屏蔽这一信息。

  据称,李开复、周韶宁为首的Google中国管理层对Google走汉化之路非常坚定,因此,与美国总部的冲突非常明显。一位与Google有较多交往者透露,从Google得知的消息是,在Google总部,许多人坚持反对在“Google”之外再起名,所以通过美国总部的服务器,将此一信息给屏蔽了。但在Google中国,又坚持使用“谷歌”立场,所以才出现这一现象。

  而2个多月以来,无论是Google.cn,还是谷歌,在经过第一波公关攻势后,Google实际上并没有做相关追踪传播。这说明Google总部此后已掌握了主动。

  而此次Google合伙创始人布林发表有关评论,显然并没有与管理层,尤其是Google中国管理层打过“招呼”。在布林表示“或将重新评估Google.cn”之后,周韶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也是刚刚听到媒体的一些报道”,并“肯定地表示在Sergey Brin的讲话里并没有表达出Google.cn要退出中国的意思”。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李开复作为负责Google中国公关工作的总裁,却在如此重大事件中,对此事完全处于“身外”了。据媒体报道,此时的李开复正在南京,参加相关的校园演讲,李开复完全有条件发表官方意见,而不是由周韶宁代“口”。

  种种迹象表明,李开复进入中国的8个多月所推行的Google.cn计划及种种努力,在布林的表态面前摇摇欲坠。李开复与Google中国,目前正坐在火山口上。
  在IT技术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也是在WEB2.0的大背景下,多种多样的信息加工整合方式得以出现,丰富了我们获取、加工与整合信息的方式和手段。但仔细分析来看,我们会发现每种方式都有其局限性,离我们所需要的都有很长一段距离

  ·专业网站:其整合加工主要依靠人力的模式,靠编辑的判断对信息进行了分类整合,资讯较快,像新浪新闻,在某些突发事件上还走在传统媒体的前面。就某一个专题的深入探讨也使得相关的信息具有较好的深度,在个性化上目前只做到分类,内容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推荐,但还是做得不够好。存储,交互与社交性上较为欠缺。

  ·BBS:信息来源于网友个人的撰写和转载,信息来源有限,通过人工汇集的方式,具有一定的个性化。交互性和社交性强, 但分类杂乱,内容分散。所以诞生了大旗,齐虎等BBS聚合网站,但依旧未能摆脱BBS的局限。

  ·搜索:这里包括普通网页搜索和各类垂直搜索(新闻搜索,地图搜索)。基于关键字的搜索受到商业利益驱动(内在因素)和搜索引擎优化(外在因素)的影响下暴露出其局限性。搜索引擎算法与搜索优化间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斗争,使用户越来越难于精准地搜到相关资讯。对搜索结果的个性化管理手段缺乏,使用户经常重复同样的简单劳动。

  ·博客:博客最大的特点在于满足了我们个人发言的需要,方便的在互联网时代集中的展示了自我,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和社交性。但就阅读者而言,信息本身是非常分散,关联性也不是很好。某种层面,博客这种方式对于信息获取者的最大意义在于人际关联性阅读和追星式阅读。博客信息的分散性,缺乏关联性使BSP(博客服务商)在信息的准确性、深度、个性化等方面并没有创新性的跨越。

  ·RSS阅读器:借助于关键词的订阅或者对某一网站某一方面内容的订阅,RSS阅读器在个性化方面有很大的进步,由此也使得准确性和深度有一定的提升。虽然依靠订阅对信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但信息本身的准确性和深度依旧依赖于信息来源的准确性和深度。

  ·个性化主页:google和微软新推出的一种服务。在个性化主页上,用户可以订阅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这与RSS阅读器有非常类似的地方。但目前看来,个性化主页对于用户信息再加工的功能欠缺,使得其在准确性上面落后于RSS阅读器。

  “i的桌面”探索个性化信息整合之路

  看了上面的分析,读者一定会问有没有一种服务,能够把上面的各种整合方式聚合起来,扬长避短。五月初上线的‘i的桌面’(www.aiddi.com)已经有了这样的雏形。i的桌面是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在浏览器里,而并不需要安装任何客户端,这与一般的客户端软件相比较,具有很好的可迁移性(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登录自己的帐号以后,还能保持自己的设置)。我们通过对其提供的服务来分析,看这个网络桌面是怎样满足用户获取信息的需求的。

  ·网页剪贴聚合专业网站:‘i的桌面’独有的网页剪贴技术,能够把任意网页上的栏目和板块剪切下来,贴到自己的桌面上,并实时随原网站更新。这一突破解决了一般RSS阅读器和个性化主页内容局限于RSS源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利用大旗,齐虎已整合好的bbs资源将bbs信息纳入信息管理体系。这实现了对现有互联网信息的联合聚合。

  ·邮箱聚合电邮服务:类似网络版的outlook,帮助用户查阅所有邮箱的新邮件,省去了登录不同邮箱的繁琐劳动。虽然桌面本身并不提高邮件服务,但起到了跑腿的作用,节省了用户的时间。

  ·博客阅读器:通过博客搜索和订阅将用户感兴趣的博客源聚合在一起,并进行简单的加工。比如,分拣出24小时更新,只呈现最新的文章。避免了像其他个性化主页,一个博客一个板块的布局浪费。

  ·新闻搜索:利用搜索引擎的新闻搜索,可以定制多个个性化关键词,信息将主动推送到你的面前,并且保存在网络桌面上。便于管理,避免了重复劳动,使得你不必到处寻找你想要的新闻信息。

  ·i的共享:提供了信息整合的共享机制。用户可以把自己定制好的板块,页面甚至桌面发布出去,供有同好的其他用户分享,导入自己的桌面。这样,技术高手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其他用户也可以偷偷懒,共享别人的成果。

  以上的这些服务只是‘i的桌面’的一小部分功能,而且都是基于网页的自我定制,在自己的网络桌面上非常方便的组织和安排。可以看出,‘i的桌面’在尝试利用互联网上现有的技术和服务,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来满足用户获取信息的需求,对于个性化信息整合之路做出了良好的探索。但在用户社会性交互等方面还有待完善,比如 提供一个同好人群交流的平台等。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