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新闻

数联搭建多媒体走廊 70万人网上“赶集”

2005-10-12 11:26:03作者: 刘永发

    利用P2P技术,提供电影、音乐、动漫等多媒体的相互交换,把提供这种服务做成一门生意

  本报记者 刘永发 自广州

  什么是互联网络的精髓?
 
  自由?开放?时尚?合作?互动?速度……

  现实是,发现并利用其中的一点,把它做成一门生意,都可能开拓一个巨大的市场。

  P2P正是互联网领域的这样一个运用。

   “伙伴对伙伴”

  P2P即peer-to-peer,“伙伴对伙伴”,或称为对等联网。

  直接将人们联系了起来,让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交流。

  另一种解释是,P2P是一种思想,有着改变整个互联网基础的潜能的思想。IBM先前曾宣称P2P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和经济现象。

  姚鸿正是这样一个发现者,他正致力于把P2P做成一门可以去纳斯达克上市的生意。

  这可并不荒唐——“小荒唐”是姚鸿的昵称。

  他创立广州数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数联”),致力第三代网络技术——网络富集技术的开发、研究与应用,已开发出基于P2P的多媒体资源分享软件POCO等产品,成为免费电影、音乐、动漫等多媒体分享服务提供商。

  下一步,则是把这些内容更为广泛地传播、开发并进入流媒体。

    重返互联网

  在互联网领域,几乎一年一个轮回,2003年7月,姚鸿和IDG合伙人杨飞聚在了一起。

  这一次,他们谈论的是P2P。

  利用P2P技术,提供电影、音乐、动漫等多媒体的相互交换,把提供这种服务做成一门生意,两人的想法再次相近。

  他们如此分析,中国网民在互联网的运用上,最多的还是浏览新闻、听音乐、下载电影和软件。

  QQ这一类本质也是属于P2P的IM(即时聊天),是基于窄带时期的P2P,它更注重文字的交流,这也在其用户群中形成了使用定势,而在宽带时代,应该有相对应的P2P软件来提供新的服务。

  当时国内做P2P软件的,大多是将国外开放的源代码汉化后直接投入使用,做得比较好的,可以实现3万人同时在线,但3万人已经出现网络通道瓶颈,对于中国当时上千万的网民来说,并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

  关键的技术问题存在于,穿越防火墙、实现大文件传输、在P2P网络里面搜索,这些都急需突破,当时企业的技术团队都在朝这一个方向上竞赛。

  但当时并没有人能提出基于中国互联网本土情况的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

  姚鸿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先前中文热讯的核心技术团队仍在他左右。

  他们决定重返互联网,研发基于宽带时代的P2P软件,并把这种多媒体资源分享软件命名为POCO-PeopleConnected,即人与人的交流。

    造一个概念

  2003年8月,IDG投入人民币数百万元,一个以姚鸿为核心的管理团队成立了,当时公司只有10多个人,分别负责内容、技术和美工。

  按照先前的规划,技术研发团队很快推出网站,专注于美食和摄影,拍摄、发布和传播美女图片可以迅速积累人气和聚集眼球。

  如何推广自己的网站是姚鸿得心应手的事,他同新浪、网易、21CN等多个网站的美食和摄影栏目建立联系,当点击这些网站的相关频道时,自动链接到数联的网站上,通过这种方式,迅速积累人气。10月的时候,网站每天的访问量超过100万人次。

  11月时,技术团队攻克了P2P部分的技术难点,推出POCO软件第一个版本——POCOV0.1BATA版(现在已完成8次升级,为POCO2005版)。POCO的推广,主要通过和各大提供软件下载的网站合作,现在,已成为QQ、MSN之后的前几位免费下载软件。

  但这个时候仍然没有解决P2P软件只容纳3万人同时在线的技术瓶颈问题,超过这一用户数量,就会造成网络拥堵的情况,无法解决同时在线的问题,就无法解决用户注册数,人气就会受到抑制。

  2004年春节后,数联的技术团队完成了突破,POCO第一次升级,同时在线可以达到10万人,这一技术提升的飞跃,奠定了POCO在P2P软件领域的地位。

  成功解决这一问题后,POCO注册用户量飙升,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2600万,同时在线用户最多时达到71万。

  仅仅靠一个公司来推动,这是不现实的,数联选择了别的P2P软件技术OEM,为他们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一起来做大市场。

  同时在线用户问题、大文件下载等技术难关的攻克,使得P2P广泛地开始被网民运用,网民之间可以免费传送电影、音乐、动漫等多媒体。

  和预期的一样,数联正在向一个多媒体免费交流平台迈进。水到渠成的是,姚鸿利用POCO这个免费的多媒体交流平台,推出免费下载的网络杂志《POCOZINE》,这是国内第一本高端时尚的白领休闲杂志,无论是发行量还是广告客户的投放量都跃居电子杂志领域的头把交椅,这些免费网络杂志取得意想不到的发行量——依据下载数量统计——最近一期下载量达到470万册,这是很多人所不理解的,但依靠这个平台,姚鸿做到了,同时,杂志得到了如三星、Canon、PizzaHut、统一、欧莱雅、宝洁、POLO汽车、理光等知名品牌的广告投放。

  在第一本杂志成功推出后,POCO陆续推出的影像类杂志《印象》和美食类杂志《味觉》都获得了非常大的追捧,下载量也分别突破每月200万册和每月120万册。

  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一家传统平面媒体眼红。网站、软件和网络杂志,形成数联三块相互依赖的业务。网站带来人气;软件及其平台效应带来核心竞争力;网络杂志带来新的利益增长点。

    接下来的路

  POCO为网络杂志提供了发行渠道,姚鸿面临的选择是,做发行商还是做出版商,在IDG项目经理的建议下,姚鸿作了一个折中的选择,依靠先前社区的编辑力量,只做与美食和摄影有关的三本免费网络杂志。更主要的是做发行渠道,为别的网络杂志提供免费发行渠道,代价是这些网络杂志必须在网站和内容做POCO的相应宣传,这是一个双方都获益的合作,现在已有12类共78本免费网络杂志通过POCO发行,涉及旅游、设计、音乐多个领域。

  这对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挑战。

  由于有IDG的投资,公司方向明确,与其他P2P公司相比,姚鸿要轻松得多。实际上,在2003年,公司的支出不超过人民币200万元,通过网络广告已经实现了收支平衡。

  这种局势在2004年继续存在,用收入证明平台的商业价值,可以让外界看到信心。

  虽然没有资金方面的压力,但姚鸿还是打算第二次融资。

  他的想法是,多媒体交流不仅仅基于互联网,而且应该是多种载体的流媒体,实现时时传播。

  今年2月,他再次获得了IDG2000万美元的资金。至于以后公司的盈利点,他并不愿意过多的透露。

  创业之初

  互联网往事

  作为第一代网民,1998年,姚鸿从广东暨南大学毕业后,就和几个同学一起用业余时间做了一家和网站相关的技术公司,后来卖给电信赚了一些钱。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姚鸿结识了IDG广州的合伙人杨飞,杨飞建议他专心做网站,一帮年轻人开始一起做中文热讯,这个网站一度发展到400多人,IDG和其他六七个风险投资人一起投了几千万美元。

  来自于纳斯达克的理念和躁动,让投资商们希望创业者在门户、社区和搜索引擎上齐头并进。和很多互联网公司一样,在等待盈利模式中烧完钱,姚鸿的中文热讯的最后更新时间停留在2002年。

  姚鸿说,那一次,他倒在了互联网浪潮的门口。

  离开中文热讯,姚鸿任广州天河电脑城总经理,他希望利用互联网来改造传统的卖场。

  但事实上,电脑城是一个城,对互联网也并不看重。他的多个基于互联网的提议都得不到响应,他选择了离开。

  当然,他在互联网开放、自由、人性化方面的理念,也逐步得到丰满,他希望管理更加人性化,即便是保安员,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他们的发言会被郑重地写进会议记录。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