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新闻

我们开始做网络艺术的时候 网络还很年轻

2008-09-27 09:27:26作者: 互联网

     “网络本来就是匿名的,我们更愿意像现在这样,藏在网络背后。”“张英海重工”(Young-Hae Chang Heavy Industries)的马克·沃治(Mark Voge)这样说道,以此解释他们何以不愿意接受拍照。

       而张英海则补充道:“我们不是什么美人,所以也不需要曝光自己了。”“是啊,就像那个笑话说的,吃鸡蛋不需要去认识下蛋的母鸡。”沃治十分自然地接过话茬,他们俩是韩国乃至亚洲的网络艺术先驱,作品曾经被蓬皮杜艺术中心等世界顶级艺术机构收藏。9月20日,他们在中国的第一个展览“文化的革命”在北京都亚特画廊开幕,《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了这对合作无间的夫妇。

  他们小组的名字,和他们在网站上冲击力十足的作品,很容易让人把他们想象成为重金属摇滚明星或者朋克爱好者一类的人物。但这对藏在网络背后的合作伙伴,真人却与想象中大相径庭,他们平凡得好像街上的任何一对路过的中年夫妇,谈话间也十足谦和。妻子张英海生于韩国,丈夫沃治生于美国,最初他们在巴黎相遇,后来选择了定居韩国。1998年他们开始以网络为媒体做艺术创作,白底红字、多变的音乐是他们的招牌。在现实中和这对网络艺术家相遇的时候,可能唯一让人惊讶的就是沃治并非白种人,而是地道的韩裔。“我不是白种人,让你吃惊了吧?”沃治很乐于看到他的名字与他的种族给人带来的困惑。

  1998年,网络在亚洲还刚刚方兴未艾,“我想我们可能是亚洲第一个网络艺术小组,日本也有做网络艺术的,但是作为小组,我们应该是第一个。”沃治回忆道。那时候他们住在首尔一个战前的老木头房子里,生活看上去也和高科技相去甚远。

  那时是韩国经济繁荣的时代,人们对企业和企业家充满了崇拜,“在街上你喊一声‘总裁’,会有几百个人回头”。于是当他们开始以网络艺术小组身份行动的时候,他们决定给自己起一个类似“三菱重工”或者“现代重工”一类的名字,“我们就叫‘张英海重工’了,我一直觉得当老板不错,所以我就做了CEO。”张英海笑着说,沃治则歪头做了一个亮相的姿势,“我是CIO,你看我像不像能够收集很多信息、可以做首席信息官的人呢?”

  他们的作品主要是flash格式,在网上供人浏览,每个作品一开始,都会有老式无声电影的倒数开头,不过没有影像,完全只有文本,而之后则会有演职人员表介绍。“我们很想为人们提供电视以外的娱乐,你知道很多人可以在电视面前一坐就是一天。”沃治半开玩笑地说道。在演职人员表介绍之后,“正片”开始,白色底子的网页上会有红色摩纳哥字体的文本跳动着出现,讲述一个故事,或者完全是语句的结合。10年下来,他们做了英语、韩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日语、汉语等文字的作品,作品数量也十分惊人。在中国,他们可能会被轻视,被看做千万“闪客”当中的一员,然而他们的作品却被国际艺术界视作亚洲网络艺术的先驱。除了网上的作品,他们也被邀请到圣保罗双年展等国际大展,英国泰特现代艺术馆的当代网络艺术部门也约他们专门为泰特现代的网上艺术馆制作作品,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也收藏了他们的作品。

  “我们其实想要为人们提供一种别的娱乐方式,我们在开头做出电影的格式,也是想要模仿传统娱乐的模式。”沃治看上去很认真,但是他们使用的文本内容却让这个说法难以让人信服,此次来京展览的“文化的革命”,用中文讲述了一个人非法移民美国的故事,在巨大的展厅当中,他们的作品被投影到高达4米的墙壁上,充满了视觉冲击力。而他们的其他作品也同样直击社会的各种问题,充满了批判性,他们接受委约给泰特现代艺术馆所做的作品,直接提出自己对艺术的态度——“艺术是无用的”(Art is futile)。沃治的诗人身份,是这些作品背后的解释,他承认自己深受“整体诗歌”(Concrete Poem)运动的影响,也有人将他们的作品视作“整体诗歌”在电子时代的延伸,不过沃治和张英海还是认为自己的作品更是一种独立的类型。

  我们的作品不互动

  《第一财经日报》:为什么一直坚持用文本加音乐的形式呢?

  张英海重工:那时候大家都还用的是拨号上网,速度非常慢。我们不是没有想过要加入影像,不管是图片还是视频,在我们刚刚开始做的时候,上传和下载的速度都非常慢。现在人们都没有耐心,如果让他们等很久,他们就会干脆不看了。所以我们选择了这种形式,因为速度快。后来这种模式变成了我们的标志,我们觉得这样很好,艺术家有可以指认的风格,这很酷,就像达米安·赫斯特一样,他的很多元素很好认。就像商品需要“品牌识别”一样,艺术家同样需要可以识别的标志。以后如果我们有了新的想法,也会尝试。

  《第一财经日报》:现在人们提到网络艺术,都会本能觉得和“互动性”、“多线性”等等类似于游戏的程式有关,你们的网络艺术好像完全没有这些属性。

  张英海重工:是的,我们的作品不互动,你只要动下鼠标就行,就像开电视按开关一样。然后也不会有很多进程,就看我们做好的就可以了。这些和技术什么的都没有关系,我们也不是没有考虑过。我们也看过其他人做的互动的作品,经常要等待很久,看到的东西让人失望,不值得等待那么久。网络艺术现在也是策展人乐于展示的东西,我们也看到过很多展馆放置着很多可以互动的作品,但是没有一个人上去尝试。人们都很害怕去摆弄那些东西会丢脸,所以就保持现在的样式了。

  《第一财经日报》:那你们如何接收反馈呢?

  张英海重工:我们在线上和线下都接受很多反馈。线上的主要是去了我们的网站之后给我们写信,或者留言。线下的主要是在展览的时候,在韩国曾经有一个看展览的人看完以后对我们挥舞拳头,说:“这个东西这么简单,你们还做成这样,我真是想揍你们啊!”线上也有很多人骂我们,尤其是韩国人,他们主要看的都是技术方面,给我们写信说:“这些我们也能做,你们做得太差了。”但是其他国家尤其是欧美的人们看了以后的反应却是赞扬的多。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很高兴,这至少说明我们引起了争论。现在我们可以看我们网站的流量统计,每天都有几千人点击我们的作品。批评对于观念艺术家们来说是很平常的事情,人们总是会觉得,这些东西多么容易,我也能做。但实际上,观念艺术家们所做的不是说谁能做谁不能做,而是谁去做了。我们所做的网络艺术也是如此。

  《第一财经日报》:从网络到展馆,空间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对你们来说,是否会产生困难?

  张英海重工:我们以前做过很多线下的展览,不同的展馆,不同的观众。说实话和真人打交道,让我们觉得更加困难一些。在线下展览布展过程当中,会出现很多状况,要和很多人协调。而且上网本身是一件私人的事情,在网上看我们的作品跟在公共空间里看同一个作品,是完全不同的感觉。这种不同本身,也让我们觉得很有趣。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