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谁也没想到一场金融风暴让大朗毛织业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创,两年后,这一场危机竟成为大朗毛织业一次大逆转。今年上半年,大朗镇规模以上毛织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1.4%,利润同比增长115%,订单量同比增长40%以上。
究竟,大朗这两年来,用了哪些招式拆解转型升级的难题呢?昨天,大朗镇委副书记、镇长谢锦波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搭建数字化平台推动转型
今年大朗财政安排1000万元,用于鼓励企业引进数控织机,目前全镇企业使用数控织机数6200多台,预计年底总量可达1万台。用补贴政策鼓励企业购买数控织机,这是大朗力促传统纺织业实现数字化生产是转型的重要一招。
大朗同时也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目前,大朗有2000多家毛织企业在中国制造网、阿里巴巴网等网站开展电子商务,实现网络化销售。
自2008年起,每年举办一届面向全国的毛织服装网上设计大赛。通过网络的征集,鼓励本地企业积极参与创作,同时也为企业收集全国的优秀设计作品和物色设计人才。
重金搭建六大平台
“我们注重的是实效,政府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真正帮到企业。”谢锦波说。
大朗镇政府斥重金先后搭建了研发设计、质量检测、人才培养、信息咨询、展销物流、融资服务等“六大”公共服务平台。
其中,大朗镇成立大朗毛纺织产品研发中心,通过加强与世界知名设计师的合作、建设毛衫流行趋势发布基地、加强与服装院校的合作、全面提高毛织行业的整体研发设计水平。
在展销物流平台的建设上,大朗镇建成国内毛织行业规模最大的大朗毛织贸易中心展馆,投资1亿元建设大朗(国际)物流中心。
要打响“大朗”品牌
创造区域国际品牌效应,是大朗镇正雄心勃勃要走的线路。“我们希望有一天大家在买毛织衣服时,会认准‘大朗制造’这个品牌。”谢锦波说。
目前,大朗已完成“大朗”图形商标及VI系统的设计制作,并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注册。同时,以“大朗毛织”统一形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对获得名牌名标的企业和产品,给予一次性30万至100万元的奖励。
大朗虽具备高的纺织制造水平,也有国际知名的服装品牌在大朗生产。却缺乏自创的知名品牌。如何将“大朗”这个区域品牌打响?谢锦波说:“我们现在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推大朗这个区域品牌,在所有大朗制造的商品打上大朗的标志,另一方面也鼓励企业自创品牌。下一步,我们考虑通过织交会把国际知名的设计师和服装品牌吸引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