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新闻

风险投资谨小慎微 中国比较购物难走复兴路

2006-01-10 17:18:44作者: 许 萍

《IT时代周刊》记者/许 萍(发自北京)

  电影《无极》上面说,真正的速度是看不见的。近来国内“归隐”5年的比较购物就以看不见的速度重生了,并且表现神勇。

  2005年11月15日,美国最大的比较购物搜索引擎——Smarter.com正式宣布自己的王牌业务“网上比较购物搜索引擎”将进驻中国和日本市场。如此大牌企业对国内市场的垂青,对于正在积极“复辟”的诸商家可谓一个福音。

  业界有迹象显示,互联网泡沫时代曾经埋葬过的比较购物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国内电子商务领域似乎也可以掀开新的一章。不过,风险投资商们的观望态度,和电子商务主流厂商未来的潜在威胁使其前途未明。借着国际、国内市场的东风,这些新近东山再起的企业会以“看不见”的速度发展呢?抑或再次死掉?

  橘生淮北则为枳 当初的夭折是环境使然

  比较购物曾经死过一回,那次生命非常短暂,死亡原因也很明显。这个现象比较特殊,尤其在高速成长的中国互联网行业里。

  比较购物搜索是针对电子商务行业的垂直搜索引擎,通过搜索互联网上的商品信息,为客户提供商品价格、性能、服务等方面的比较。1999年,国内电子商务赶上了第一波互联网创业的热潮,8848、雅宝、酷必得等纷纷兴起,依附电子商务,尤其是B2C发展的比较购物也迅速繁衍。“拉拉手”、“打折啦”、“买必得”、“消费指南网站”等一批网站成立,业内一派欣欣向荣。2001年之后,这些网站却都突然消失无踪。

  “早期的这些比较购物网站虽然照搬美国模式,但没有盈利模式和能力,这便意味着没有投资。”中商网(ChinaEC)长期帮传统行业提供网络上的店户门面,该公司CEO雷赤峰回首往事,唏嘘不止。当时的互联网经济正处于疯狂烧钱吸引眼球的发展阶段,没有持续的投入,犹如在战场上没有枪粮弹药,只有弹尽粮绝一条路。

  当然,加速比较购物消亡的原因还不止于此。

  网上购物市场是比较购物的生存土壤,Smarter.com选择在此时进军中国是看好此间电子商务的环境。而当初比较购物的夭折也同样是因为环境。

  “比较购物生存的土壤非常薄弱,这成为它继续发展的绊脚石。”雷赤峰叹息。那时互联网进入中国的时间还不长,网上商品的信息非常有限,国内网民网购的习惯也未萌生。电子商务还是一颗刚刚发芽的苗,B2C则更为娇弱。

  更不幸的是,当时互联网创业风起云涌,大家都陷入一种情结,认为任何东西只要加上.com就可以出现奇迹。随着2001年互联网经济的崩塌,风云变幻的互联网大潮甚至没有让这些比较购物网站有挺直腰杆的机会就把他们从历史上一笔抹掉了。

  2002年和2003年,国内比较购物被载入史册,并进入空档期。

  相比较而言,国外的情况却大相径庭。1996年,BizRate.com在美国诞生,这家出现较早的比较购物网站如今已成为美国第一电子商务网站。此外,Shopping.com、PriceGrabber.com等相继上市,成立于1999年的shopping.com在2004年成功上市之前更是保持了16个月的持续盈利。

  最近互联网经济再次掀起热浪,很多人义无反顾地投身培育市场的大军。这一次它们能否东山再起?

  “中国网上购物市场会在5年之内赶超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Smarter.com 的创始人之一,Harry Tsao宣布进军中国时预言道。

  网购的发展促其东山再起曾经的生死劫难证明了一句话:市场不是靠概念和模式鼓吹出来的。现在,Smarter.com进军中国肯定了当前的市场环境。

  “目前国内电子商务环境已经大大改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接受并使用电子商务,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现在我们已经为2万家传统行业的企业提供了网上商店的服务,每家的年费在1888~5000元不等,是我们全部的收入来源。”雷赤峰告诉记者。

  无论是门户、搜索引擎、社区还是电子商务,互联网公司成功的关键在于其背后的潜在用户基数和消费群体是否足够大。已被eBay收购的比较购物网站Shopping.com正是因为在线下积累了庞大的消费者,从而带来了可观的线上消费,上市后的第一个季度纯利润就达390万美元!

  难道说比较购物仅仅吸引国外的消费者?其实,如此业绩和用户基数息息相关。在欧美,家乐福、欧尚等大型超市离城市都很远,由于出行不便,人们经常是一周开车出门大采购一次。电子商务使得购物在点击之间就能完成,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于是用户人数扶摇直上。调查显示,2004年美国网上购物市场已经达到1000个亿的规模,其中30%来自于比较购物。而这一点恰恰限制了中国比较购物的发展壮大。在中国,人口高度密集,住宅小区附近随处可见卖场、超市和便利店,线下消费本身就很便利。不同的城市建设格局是以前比较购物一直没有起色的原因之一,也让起初的一批创业者始料未及。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突破1亿,网上购物大军达到2000万人,网上购物者半年内累计购物金额达到100亿元。“2005年是电子商务最为活跃的一年。而在即将到来的2006年,无疑,比较购物将成为新的热点!”雷赤峰自信地说。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性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新的产品和应用的推广在传统渠道中不仅铺设成本高,而且商品信息不够公开透明,区域差异大。而比较购物恰恰可以在这一点上发挥自身长处。借助于这样的第三方平台,买家可以获得商品的价格、性能、服务等多方面的信息比较。

  此外,比较购物的用户一般都是潜在消费者,卖家由此也增加了一种网络促销渠道。

  而且,当前的一批B2C网站,如卓越、当当、ChinaEC等,在尝试导购消费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在线购物用户,随着这些用户满意度的不断提升,比较购物也将随之如鱼得水起来。“这是一个创造双赢局面的平台,使用价值就摆在眼前。”新近进入比较购物市场并崛起的百搜(buysou.com)董事长孟虎兴奋地说。

  2005年3月,国内首个由新闻媒体网站——东方网控股的搜索购物引擎askyaya也加入此间,b1b.cn、bibiba.com、chajia.com……越来越多的网站摩肩擦掌、纷至沓来,网上购物环境的回暖鼓舞了业内人士的士气,一股新的市场培育氛围开始弥漫!

  但是,即便形势大好,国内目前从事该领域的企业规模普遍很小,大多都处于起步阶段,和国外相关网站相比,还有很大的落差。并且,“目前,国内没有一家比较购物网站拿到风险投资。”百搜营销总监周雪峰告诉本刊记者。

  VC不青睐 未来之路可能遭遇打压

      当今的互联网行业是一个风险投资(VC)四处闪耀的地盘,各种商机充斥其间,为何看似风光的比较购物却至今没有获得VC的青睐?

  “没有盈利模式是最大的问题。”雷赤峰一语中的。比较购物是依附于电子商务而发展,后者在国内尚处于市场培育期,前者则更加初级。

  经历了多次风浪洗礼的中国互联网,无论是创业者还是VC,都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当年疯狂烧钱的勇猛不再,而是把用户需求、用户规模和盈利模式提到了第一位。“也许,那些经历了颠簸仍能存活下来的模式,将赢得更多VC的关注。比较购物的创业者们在看到市场前景之后,还需要用一段很长时间来用心培育市场,圈起自己的一片天地。”互联网实验室分析师樊春晖说。

  在国外,比较购物是一项信息服务,收入主要来自点击收费和成功交易收费。如Shopping.com的营收主要来自于网络商店支付的介绍费用以及其它通过此平台获得顾客的商品供应商支付的费用。在国内,它则是一项购物服务,在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上深挖增值空间。

  因此,提升服务,提高用户体验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比较购物网站从众多市场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难点所在!“能不能搜到有效的最低价格,如何使得抓取效果更加全面和精确,是衡量比较购物网站技术是否过硬的标准。”周雪峰告诉本刊记者。与通用搜索引擎相比,比较购物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页面抓取之外,还需要对页面上的商品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规整,数据检索和人工智能都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这个领域并不是可以轻松掘到金的!这种艰难还表现在未来的潜在危机上。

  “当比较购物发展到一定规模,类似竞价和支付这些业务便很容易和电子商务网站的现有业务重合。当电子商务网站发现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人气被很低的成本挖走,冲突一定不可避免!”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对本刊记者透露道。

  照此看来,比较购物网站的前途布满荆棘,也许将来会出现被电子商务网站或者大型零售商收购的命运。类似Yahoo收购Kelkoo,Ebay收购Shopping.com,英国零售商GUSPLC收购PriceGrabber.com的历史也许将昨日重现。不过,在互联网行业,起初的模式往往不是最后的模式,有了人气和流量,之后可以做的事情就很多了……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920号